第一千一十四章 得人心者得天下-《国潮1980》


    第(2/3)页

    善于做河鲜的江大春和小查这对师兄弟就活学活用,琢磨出一个用海鱼做鱼面的方法。

    他们以黄鱼或马鲛鱼为主料。去鲜鱼之刺皮,剁其肉至泥酱状,加一定比例的淀粉、食盐揉搓成面,将面分成团,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蒲扇大小之大而薄面饼,然后卷成卷。

    放蒸笼猛火蒸二三十分钟,出茏后摊开,待冷却后用刀横切成薄饼,于日光下晒干即成。

    之后再加工做成切面烹煮,即可食用。

    由于这种面条是面粉掺上鱼肉做的,故鲜味并不在汤里,而是在面里。

    所以煎炒烹炸炖煮凉拌,无论怎么做都好吃。

    少油不腻,相当清爽,成本还低,但又不失鲜味,那是相当的哇塞!

    即使做汤面,也不用像日式拉面那样,非得用浓浓的高汤来搭配。

    以至于这种面条都能把坛宫聘来的几个日本服务员给搞迷糊了。

    他们明明看到自己碗里汤水寡淡,可面条的口感味道却是绝佳。

    就凭他们的脑子,可死活也想不出浓郁的鲜味是打哪儿来的。

    素菜刘的刘师傅给予的评价最为中肯。

    老爷子说这种鱼面,其味鲜美,虽为之鱼,然食无鱼味,实乃一绝。

    和他们俩一样,善于做面点的许春燕因为发现日本人对于锅贴的分外执着。

    对于水饺似乎不大“感冒”,她就把传统的饺子在口味和形象上都做了改良。

    首先是善用海味,其次什么馅儿的做什么形状。

    鱼肉饺子做鱼形,蟹肉饺子做螃蟹,虾仁饺子做大虾,海胆饺子做成海胆,瑶柱做成扇贝,海参饺子做成海参,很有点西安德发长的饺子宴的意思。

    各种形态的饺子,既漂亮可爱,又能分清楚食材。

    别说身为二次元生物的日本人看了喜欢,就是国内的厨师们也赞不绝口。

    甚至许春燕还活学活用,效仿江大春和小查做鱼面法子,做出了鱼面饺子皮,进一步增进了海味饺子的口味。

    于是就连江大春也不能不挑大拇指了,说许春燕发明了“虾兵蟹将海味饺子”,这一手算是把传统饺子发扬光大了。

    总之,别的不提,就冲这鱼面和饺子,宁卫民花在试菜上的钱就不算冤枉。

    而除了工作中“得吃”之外,私下的日常里,宁卫民个人也为大家花了不少的钱。

    初到此地每人五万円的落地费和接风宴就不说了。

    就说平日里,往往一有机会,他仍然会找来旅行车,组织大家出门逛逛,东京四处转转,体会都市里的现代生活。

    东京的公园去过不少,卡拉ok什么样也让大家见识了,迪士尼游乐园也去过了,东京湾的游船也坐过了,形形色色的小吃和餐馆也都品尝过了。

    甚至连东京当地的土特产烟酒糖茶之类宁卫民都买了不少,按人头分送给大家。

    宁卫民还亲自带着大家去附近的邮局,挨个教给他们怎么写地址,寄送国际包裹。

    还在宿舍里的电话开通了国际业务,以便大家随时和家人联系。

    那想想看吧?他都做到这种地步了,这些人能不甩膀子死心塌地给他练活嘛。

    事实上,别说两个乐师、面人师傅大为羡慕这些坛宫的正式员工。

    觉得他们碰上了万里挑一的好领导,简直幸运无比,活在了福窝里。

    就连张嫱妈妈都看不过宁卫民这么操心劳力的了,对他的人品大为信服。

    不但主动帮他的忙,替他分担起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而且还对他坦白了一件隐瞒许久,违反当初约定的事。

    敢情去年他出国之后啊,张嫱的舅舅收了别人的好处,私自做主替外甥女答应了演出。

    虽然张嫱不想去,张嫱妈妈也不同意。

    但碍于亲情,这对母女最后还是拒绝不了张嫱舅舅的恳求,违背了对宁卫民的许诺,跟着这些人去“走穴”。

    却没想到这一趟居然是上了贼船。

    那些人是骗子之乡来的,穴头带着他们一站接一站地演,又找各种借口不给演出费。

    张嫱都在演出中累病了,又是发烧又是呕吐,穴头还是逼她继续带病上场演出。

    张嫱妈妈这如何能干?提出要回京城时,这帮人却不让走。

    为了吓唬他们母女,还当着她们的面打了一个小演员和灯光师。

    后来,多亏张嫱妈妈在本地找到了一个当地剧团的朋友,得到了当地警方帮助,她们娘儿来才脱离了穴头的控制,狼狈地逃回了京城。

    对这件事,张嫱妈妈是又愧疚又自责。

    原本不想让宁卫民知道,除了害臊,还有点担心毁约要承担相应责任。

    可眼见宁卫民对于下属能做到这份上,她没了顾虑,索性说个清楚。

    “卫民啊,你真是比张嫱的亲舅舅都靠得住。阿姨跟你认个错,这件事真办差了。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等这次专辑录好了,以后你带着张嫱进棚录歌,无论去哪儿,我都不跟着了。你这人呀,我放心。”

    瞧瞧,要不怎么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