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章 开业庆典-《国潮1980》
第(2/3)页
一是可以扬长避短,免得因为日本国内缺乏高档中式装修材料,而耗费高昂的经济成本。
二是能就此打破中餐厅一贯以来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死板印象,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观感。
未必就非得用猩红的地毯,吊挂的宫灯,传统的木桌木椅,错落有致的青灰砖瓦、古色古香的木质隔断,来体现华夏美食的文化氛围,对不对?
何况尽管如此,宁卫民也并没有放弃坛宫饭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餐厅”的经营模式。
实际上,从宾客们被迎入店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全程沉浸式体验。
从摆在店门口的汉代石头束马柱、宋代的韦陀像开始,到悬挂于店内的清代紫檀窗棂,明代三国人物的雕花挂屏,黄杨木镂雕郭子仪返乡图挂屏,还有乾隆年间的金丝楠木兰亭集序牌匾,深沉油亮的宣德炉、马踏飞燕的青铜器烛台……
这每一件东西,可都是实实在在,货真价实的华夏古董啊。
都是善于利用海外的环境的宁卫民,于日本的旧货市场上亲自挑选买下的流失文物。
价格虽然不贵,但却价值非凡,无论年代的久远,还是珍稀的程度,都远超国内总店的摆设。
毕竟海外的环境中,大件儿的器物少有,但小件儿精品却多极了。
于是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就在这个餐厅泾渭分明的环境下,形成了奇妙的碰撞、有趣的对比。
能够让每一位莅临餐厅的宾客,得以用全新眼光,从独特角度来欣赏华夏古物之美。
除此之外,还有宁卫民从华夏带过来的那些工艺品和复制品来为餐厅增光添彩呢。
像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咸丰帝和两宫皇后整套朝服、盔甲的复制品摆在了店里最显眼的地方。
精致的的绣工搭配电影中的相关剧照,相映生辉。
作为华夏难得对全亚洲输出的文化作品,《火烧圆明园》在日本的票房也高达十亿円呢。
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显然对餐厅的文化格调会有一定的提升效果。
而乾隆朝内务府膳单、膳牌、菜谱,以及御用酒具、餐具、手炉、酒膳食挑的复制品,也置于墙壁射灯照明的玻璃展示柜里。
这些东西更是真假难辨,直接点明了饭庄传承于御膳房,经营的是宫廷菜之主题。
明代《京城宫殿之图》的复制品下,则是一个长达一米八的条案。
这里陈列的东西最有意思。
因为条案的玻璃罩里则是用蝉蜕制作的毛猴,布置在养心殿御膳房的微缩景观。
一只只小猴子化身成了清宫里的御厨,在灶台上下忙碌,情景栩栩如生,奇妙有趣。
相关的布景也非常考究,荤局、素局、汤局、饭局、挂炉局、点心局、司房,样样俱全。
几乎是等比例恢复了旧时御膳房的原貌。
这可是宁卫民千辛万苦、小心翼翼从京城带过来,然后又让好几个人花费了好几天才拼成组装好的。
日本人能看到,实属三生有幸。
此外,餐厅中还悬挂有末代王爷和来自日本的末代王妃亲笔题字。
像傅杰所写的“食在坛宫”挂在了店面正门的入口处。
而嵯峨浩所书的“神鼎上方调六膳,玉壶春色酿三浆”,则挂在了店内厅堂的显要位置。
这两幅书法等于为坛宫的宫廷菜做了信誉背书,间接说明了其传承于正统的文化权威性。
至于整套《三国演义》的绢人,以及九龙戏珠的宫灯,花卉果品料器盆景,瓜果蔬菜摆件,飞禽走兽的仿生瓷,螺钿的漆器、鎏金的如意,粉彩的葫芦、珐琅彩炭火锅子……
这些五彩缤纷的东西就是增加文化情趣的需要,作为装潢角落的需要了。
这还不算,由于店面够大,宁卫民甚至还为好酒之人专门设置了能够了解华夏名酒的陈列区。
他别出心裁在店面里摆放了五六个底部发光的玻璃酒柜,专门用于展示来自华夏的酒水。
这些展示柜里,不仅只有华夏的十大名酒,还有京城各大酒厂的产品和山东即墨酒厂的产品。
不但白酒的香型涵盖了清、浓、酱、复、米,而且还包括了黄酒、果酒、露酒和啤酒。
林林总总多达上百种。
甚至这些酒水并不仅仅只限于单纯摆放让客人观赏。
如果有顾客真对哪种酒水好奇,完全可以通过服务员要上一小杯,亲身体验,免费品尝。
此外,宁卫民为了让顾客们尽量加深文化上的体验感。
做设计方案之初,他就要求设计师一定要在店里不同位置悬挂电视机。
最后施工完成后,这些电视还都连接上录像机。
这样一来,既可以毫无死角的对店内宾客播放企业宣传片,也可以播放nhk电视台去京城拍摄的纪录片。
然后通过和这些电视画面的对照,让顾客感受到纯正的华夏饮食氛围。
总而言之,宁卫民打造这样一个餐厅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店里装潢陈设,尽可能让每一个进入坛宫的顾客,亲身感受到华夏饮食文化上的丰富情趣,并且对华夏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说白了,在这里吃的并不仅是菜肴和口味,也是异域文化、历史渊源和风土人情。
那想想看吧,在这样的场景里。
第(2/3)页